在今天台山核电站繁忙的建设工地上,5000年前,这里生活着一群仅靠渔猎、采集为生的古人,尽管还没有掌握农耕技术,但却创造了台山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原始文明。 昨日,记者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在台山腰古遗迹考古现场,迄今为止岭南地区面积最大、保存状况最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原始“活动面”展现在世人面前。考古人员称,整个考古工作于2008年7月初开始,预计全部发掘工作将在明年1月中旬结束。 揭秘 五千年前古人的居住方式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居住的是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一种悬空状态的建筑方式。 腰古遗址坐落在台山市赤溪镇核电主场区所在的腰古湾濒海第二道沙堤上的建设工地上,距离现代海岸线约300米,整条沙堤长度近1公里,大致呈西北-东南向。 经过考古调查和勘探,现已确认遗址主要分布在沙堤的北部和中南部,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助理魏峻博士介绍,整个遗迹分3个区域,其中第一发掘区位于沙堤北端,发掘面积3950平方米,第二发掘区位于沙堤中部偏南,发掘面积3300平方米,而第三发掘区位于沙堤南端,目前已经发掘了700平方米。 “这是迄今为止岭南地区已经发掘出来面积最大、保存状况良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原始‘活动面’。”魏峻说,尽管以前已有类似古代遗迹发掘,如珠海的沿海或者岛屿沙堤上也有零星发现,目前较大的只有香港沙下遗迹,但从规模上以及保存完好程度上,目前还只有腰古一处。 魏峻称,尽管历经四五千年,但保存如此完好主要还是因为遗迹所在区域地理位置闭塞,其四面环山、面向大海,加上古人社群规模较少,所以人类的生产活动时间短、强度小,所以才能保存较好。 在遗迹现场,记者发现8000多平方米的平面上排列着一个个“10米×10米”的“探方”,在发掘区的东南部分,70多个深达20厘米的洞口也有规律地排列,魏峻说,这些洞口称为“柱洞”,其形状一般为较为规则的圆形或者长方形,根据洞口发现的许多碳化颗粒和周边沙土的色泽等分析,应该是当时人类建造房屋时用来竖立房柱的,代表了当时房屋建筑基本平面形态。 “初步推断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居住的是干栏式建筑。”魏峻解释说,干栏式建筑是一种悬空状态的建筑方式,在房屋的底部用木头支撑悬空,人们远离地面而居。这些“柱洞”就是用来建设房屋的梁柱。 揭秘 村落区域功能十分合理 东南方位是当时的生活区,西北方位是生产区,而两者的过渡部分则是类似现在的‘广场’。 “根据文化遗存的形态特征和组合特点,初步判断它们的年代为距今4500~5000年。”魏峻称,遗迹表明,当时居住在这里的社群的规模十分有限,估计不会超过100人,生产力水平也很低,没有迹象表明当地居民已经掌握了农耕技术,海洋性食物资源在当时是居民的主要食品,属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平等社会形态,是一种典型的狩猎、采集社群的居所。 由于古遗迹周边富含丰富的淡水资源,又是背山面海,十分适宜古人生活,但从考古的迹象分析,古人使用的村落时间也应该不会很长,可能只是古人的季节性营地,有可能台风来时就到其他地方生活去了,台风过后又回到这里生活。 在遗迹第一发掘区现场,记者发现,根据不同的方位,上面的文物痕迹也各不相同,在遗迹现场的东南方位,整齐排列着70多个不同形状的“柱洞”和一些破碎的陶片,而在西北方位,则散落着许多石块、陶片和鹅卵石等。魏峻称,腰古遗址完整揭示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两个不同阶段的古代聚落,其中已清理出来的较晚阶段聚落明显存在空间上的功能分区。 “东南方位应该是当时的生活区,西北方位是生产区,而两者的过渡部分则是类似现在的‘广场’。”据魏峻博士介绍,用东南方位的“柱洞”和散落的陶片解释该区位应该是生活区域,而根据西北方位散落的石料、制造的石核、石片等废料,遗迹石器半成品和少量的成品石器等文物分析,应该是古人制造石器工具生产区。 揭秘 遗迹文化纵连三个时代 据魏峻博士介绍,在近8000平方米的古遗迹上,整个遗迹在空间上划分为相对独立的3个区域,各区的面积和文化内涵也有所差异,其中第一发掘区为单纯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迹分布区,而在第二发掘区,除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迹外,还发现明清时期的墓葬;第三发掘区则保存有完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汉代文化遗物。 “在第一发掘区,除了现在已经发掘的上层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迹外,在其下面还存在较早年代的文化遗迹。”魏峻说,从遗迹发掘现场分析,隔着上层30多厘米的沙土层下,已经可以确定还有更早的文明存在。 而在第二发掘区发现的明清墓葬就有40多座,还有10多座属于二次葬。如果不算在第一发掘区出土的文物,仅来自50多座墓葬中的文化就已经有200多件。 保护 “探方”沙丘固化 可抗“黑格比” 据现场考古人员介绍,在腰古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因为遗址坐落在沙丘上,而沙丘遗址发掘的困难之处在于“探方”四壁非常容易风化坍塌,会严重扰乱古代文化层和遗物的原始位置。 “我们采用的‘探方’沙丘固化技术连超强台风‘黑格比’也无可奈何。”魏峻说,为了保护遗迹的完美发掘,腰古遗址考古采用了新方法,考古人员采用特殊的化学材料对“探方”四壁沙层的加固,通过采用空压雾化技术使加固材料对探方壁的喷涂、保护更加均匀、坚固、不易坍塌,其中今年18级超强台风,毁掉了海陵大堤,却没有毁坏遗迹现场固化的“探方”。 而原来只有在古建筑保护时才能使用的最新三维激光扫描设备,这次也出现在腰古遗址的考古现场,“在全国的田野考古中还是第一次。”魏峻说,激光扫描仪是从国外进口的,价值200多万元人民币,每秒可以测量50万个点位的数据、测量精度达到1毫米,能够快速、自动、准确地记录遗址的三维数据并绘制考古遗存的三维影像。 “原来仅一个100平方米的‘探方’,传统的人工绘制就需要2天时间,但现在采用最新三维激光扫描技术,3000多平方米的遗迹现场,差不多一天就够了。”魏峻说,从长远来看,这种测量技术必将取代传统的考古手工测绘。 在第一发掘区和第二发掘区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遗迹。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陶器,有炊煮器和饮食器等,另外还有大量的大陶釜、各式陶钵、圈足盘和器座等。而石器制作简单,发掘的渔猎工具、加工工具和装饰品当中,渔猎工具主要为各式石网坠,加工工具有砺石、石磨盘、石杵、石锛、石钻等,另外,一些制造相对精美的石英、水晶装饰品也出现在遗迹现场。 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