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首相曾经“挺核”
现年54岁的野田佳彦政龄超过20年,参加过以培养重量级政治人物著称的“松下政经塾”,但在民主党内部,出身平凡的野田只能算是“无名之辈”,大选前夕,仍有不少日本媒体称其为“泡沫候选人”。在日媒的描述中,这位前日本自卫队伞兵的儿子“保守、稳重内敛、知礼节懂规矩”,野田本人则自诩为“泥鳅”,强调自己是个没有魅力,也不帅气的普通人。
福岛核电危机爆发后,时任财政大臣的野田全力协助菅直人协调救灾,表现可圈可点,干练的形象颇受好评,但是在核电的去留问题上,野田与他的前任上司意见相左。
菅直人主张建设一个“无核日本”,并在首相任期的最后几个月努力促成国会通过了三大法案——《公债发行特例法案》、《特别国债发行法案》和《再生能源法案》,或多或少为继任者后续的灾后重建及“脱核”打下了基础。
野田佳彦在日本最新一期的《文艺春秋》上撰文表达了对核电的态度,“我们必须看到严酷的现实,最佳选择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重启关闭的核电站。”8月29日,成功当选民主党党首的野田再次重申了他的挺核立场,明确表示未来日本的能源体系中不能缺少核电,“至少未来40年内还是应该合理利用既有核电站。”
有媒体借题发挥,认为这意味着日本核电迎来转机。
但日本亚太政经调研中心理事长蔡成平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野田事实上并非坚定的“挺核派”, 野田新任命的核电担当大臣细野豪志甚至是个“脱核派”。
在强大的反核民意面前,“挺核”无疑将面临巨大政治风险。蔡成平告诉本报记者,野田之所以抛出挺核言论有两个原因。首先,出身松下政经塾的野田和持挺核立场的日本财界关系密切,早前菅直人提出“脱核”主张时就曾与日本财界发生“冲突”,尤其是和素有日本“财界首相”之称的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米仓弘昌交恶;其次,野田本人曾任财相,施政重心会放在经济重建、避免财政危机之上,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快速“脱核”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全面弃核困难重重
福岛核危机前,日本曾计划新建14座核电站,到2030年将核电比例提升至50%。福岛事件之后,菅直人迅速抛弃了核电建设计划,并提出将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修复核电缺口,但未给出明确实施计划。正如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Tsutomo Toichi所言:“(菅直人)提出了改变,但没有经过任何讨论,也没有任何路线图,只是一纸空话,一张民意牌。”
新首相竞选期间,包括野田佳彦在内的5个候选人则集体绕过“弃核”话题,主谈经济、灾后重建等话题,避谈日本未来的能源政策。
日本是否有勇气步德国后尘?
蔡成平告诉记者,在日核危机前,日本国内民意主流是支持发展核电的,这与反核气氛一直很浓的德国有所不同。即便是在国民反核情绪高涨的今天,日本财界的挺核立场依然鲜明。
日本资源匮乏,战后经济崛起,核电功不可没。目前日本经济已经历了两个“失去的十年”,债台高筑、日元走高、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日本,政府急需维持经济实力、保持经济增长,此时全面弃核代价太高。
目前日本的54座核电站中,只有13个核反应堆机组正常运行,一度导致电力供应大降1700万千瓦,并迫使日本政府今夏颁布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首个限电令。
在日本,核电发展体制被称为“隐蔽体制”,涉及众多行业的切实利益,且相互间关系错综复杂。消除“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原子能保安院+九大电力公司”之间的利益关联并非易事。
缺乏强势领导人也是阻碍日本“弃核”的一个因素。蔡成平指出,目前日本仍然是财界和官僚主导,而非政治家主导。“财界和经济产业省的官僚们,显然大多都不是脱核派。”
能源政策转型势在必行
长期在日本工作生活的蔡成平告诉本报记者,就其观察,在核电的问题上,目前日本大的方向是“按步骤、分阶段”废弃核电,逐步将日本打造成一个依靠再生能源的社会,分歧在于“脱核”的速度和方式。
野田施政的口号就是“无党派”,在弥合党内分歧方面,野田对菅直人的“脱小泽”路线进行修正,起用小泽派系的人马;在核电问题上,他同样对菅直人的“无核”主张进行修正,主张“在目前阶段,核电不可缺少”、“不新建核电站,但需要重启封闭的核电站”。
“因此,野田内阁恐怕不会大张旗鼓‘挺核’,也不会激进‘脱核’,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但从‘核电立国’转向‘节能+自然资源立国’,恐怕将成为日本能源政策转型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蔡成平说。
而眼下野田内阁正面临两个紧迫的问题:核电站如何重启以及退役后是否延期。
若延续目前政策,到明年5月日本所有核电机组将全部停工。路透社说,面对“扭曲的国会”(在野党和执政党分别控制参议院和众议院)和日渐高涨的反核呼声,如何说服公众重启核电站将成为横亘在野田内阁面前的一道大难题。
此外,日本核电站的标准服役期限为30年,未来5年将有21座反应堆机组陆续退役。日本现行政策允许运营商最多提出6次延期申请,每次10年。如果申请得以通过,将有7座机组的服役年限超过40年,而东京大学核电专家伊野弘光认为,核电站的服役期限不应超过40年,“届时虽然电缆和其他外设部件可以更换,但压力容器不能更换,只会继续老化,这将增加事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