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英国科学家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工“点金术”,自此,核科学技术开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1954年,世界上第一座试验核电站在苏联建成———这为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核电,也从此登上了电力发展的广阔舞台。
时光荏苒,如梭飞逝。半个多世纪后的中华大地,核电发展正如火如荼。
2009年7月31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在武汉与湖北省政府签署A P 1000三代技术合作等协议。据此,湖北咸宁大畈核电站的主体工程有望在明年下半年开工———这不仅是我国三代核电A P 1000的首台内陆机组,更可能成为我国大陆首个内陆核电站。
由零开始到缓慢建设,从适度发展到大力推进,自东南沿海到圈地内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核电产业经历了一个个重要的阶段和节点,终于在核电春天中走出向核电大国、核电强国迈进的步伐。
初起程扬帆在秦山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西部上空传来一声巨响,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不久之后,周恩来总理说:“二机部(核工业部前身)不能光是爆炸部,要和平利用核能,搞核电站!”中国领导层关注的目光开始投向核电。1970年2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上海地区领导人合乐彩票登录:缺电缺煤的汇报时睿智地指出,从长远看,解决上海和华东地区的缺电问题要靠核电站。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予回忆说:“1974年3月,周总理抱病审批了我主持制定的3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工程技术方案,这个工程就以周总理最先提出建设核电站的日子命名,被称作‘728工程’。我国核电就是从‘728工程’起步的。”
1985年3月,浙江省海盐县秦山镇,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在这里正式开工建设。欧阳予院士正是秦山核电站的总设计师,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核电之父”。提起当年的“728工程”,如今鬓发花白的老人仿佛回到了那段艰苦而又光荣的岁月:开工之初,中国的核电建设者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考验。没有关键设备,没有新型材料,没有参考图纸,没有安全法规,而掌握这些技术的一些国家还对中国实行严格的封锁政策。在这样的困境下,顽强的中国核电人决定:自己攻关!秦山核电站一期建设中,中国组织了全国上万个单位协作攻关,解决了388项技术难题。
1991年12月15日,是中国核电史上永恒的重要时刻———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核电实现了零的突破!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发去亲笔贺信:“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进入一个成熟的阶段。”从此,中国核工业转向为国民经济服务,中国开始走上了发展核电的漫漫征程。
在秦山核电站进程稳步推进的同时,广东核电项目也取得了进展。1987年8月7日,秉承“高起点起步,引进先进技术”的建设方针,拥有两台单机容量为98.4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的大亚湾核电站工程正式开工。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两台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运行。与秦山核电站的“自主建设”不同,大亚湾走的是“引进”路线,按照“借贷建设、售电还钱、合资经营”的模式,走出了新中国利用外资建设大型基础产业项目的新路。
今天的大亚湾核电基地,蓝天碧海,绿树掩映,白鹭展翅,天人合一,已经成为深圳市旅游路线中一个重要的风景点。2009年5月6日是大亚湾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15周年的纪念日。截至5月6日,大亚湾核电站已成功累计实现上网电量2051.2亿千瓦时,其中输送香港1400.79亿千瓦时,这相当于香港每4户家庭中就有1户使用来自大亚湾核电站的电力。
从秦山、大亚湾启程,中国核电扬起了远航的风帆。
稳步走探索无停滞
然而,就在我国核电刚刚起步的阶段,1979年和1986年先后发生的美国三里岛核电事故、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给世界核电发展蒙上了阴影。这也影响了我国刚刚起步的核电事业。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相继开工建设了秦山二期、岭澳一期、秦山三期和田湾一期等四个核电项目,而在1999年田湾一期开工后的几年间,没有新的核电站出现。甚至有专家认为,我国核电发展出现了一个“断层”。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曹述栋指出,所谓的“断层”并不存在。我国核电从起步开始,核电站建设就一直没有停过步,基本保持了一定规模的核电站在建。从1997年到2003年,是我国核电的“小批量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电力需求,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适度发展核电”的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相继建设的四座核电站,使我国核电设计、建造、运行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为我国核电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仍在浙江省海盐县的土地上,秦山二期、秦山三期陆续建设并顺利投运。其中,秦山二期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的首座商用核电站。据统计,秦山二期55项重大设备中,有47项由中国人自主完成,被誉为国产化的重大跨越。秦山三期是我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和平利用核能的最大合作项目,也是我国唯一一座重水堆核电站。秦山三期比计划提前112天竣工,外国专家曾感叹:“秦山三期工程是中国人成功的故事,1%是加方的贡献,99%是中国人的成绩。”
1997年5月,广东岭澳核电站开工。它是我国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实施重大技术改进,实现工程管理、建安施工、调试和生产准备自主化和部分设备国产化的成功实践,为探索形成自主品牌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路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两年后,从俄罗斯引进的江苏田湾核电站一期主体工程开工,这也是中国大陆在役核电站中技术最先进的核电站。
尽管发展缓慢,但中国核电仍在探索中稳步前进。
快速行核电迎春到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电力需求形势日趋紧张,能源结构矛盾日益显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核电需要加快发展的呼声逐渐高涨起来。在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下,我国核电发展政策有了重大调整。
2005年初,我国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透露了这样的信息:能源发展战略有所调整,我国核电由“适度发展”转变为“积极推进”。曹述栋认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供应正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一个瓶颈,核能在我国能源可持续供应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形成共识。从2005年开始,我国核电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春天。
2005年12月15日,中国核电界终于又诞生了“新鲜血液”———岭澳核电站二期主体工程开工仪式在大亚湾畔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批示说,岭澳核电站二期主体工程开工,标志着我国核电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制造、自主运营又跨出一大步。继岭澳二期之后,我国核电产业被迅速推上“快车道”,秦山二期扩建、红沿河、宁德、福清、方家山等一批项目紧随其后。
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所说:“调整能源结构的优先选择是加快发展核电”,核电作为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无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是替代燃煤发电的重要选择。
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抓住时机,继续加快调整电源结构,并以重点项目拉动内需,促进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振兴;同年11月,广东阳江核电工程一次性获批6台机组,创造了我国核电史上核准批量最大的纪录;2009年,张国宝在文章中提出“大力发展核电”。一连串政策调整之后,核电发展势头锐不可当,我国“核电地图”加速扩大,如今,内陆省份上马核电的行动也逐步增多。
与我国核电产业快速发展相呼应,世界核电界也掀起了复苏浪潮。同时,世界对先进的第三代、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关注度也不断高涨。此时此刻,中国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举动———在建设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的同时,引进发展世界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
2009年4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亲自来到浙江省三门县,宣布全球首台第三代AP1000核电机组在这里正式开工建设。作为我国引进AP1000核电技术的示范工程,三门核电站的工程进展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就在开工前不久,时任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的孙勤明确表示,今后我国所有新审批的核电项目将逐步向三代过渡,中国内陆核电将采用以AP1000为主的三代核电技术。
中国核电终于作出了技术路线的选择,这对于长期被称作“五花八门”的中国核电界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历史性一步。然而,回忆起国家对于我国核电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线的决策过程,主要负责AP1000技术引进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感慨颇多:“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曾培炎同志,对我国核电产业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他组织召开了12次领导小组会议、72次小范围的座谈会,走遍了我国所有涉核企业,找核电企业领导、专家面谈。
最终,国务院决定还是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条路。这是因为,我们深刻明白我国核电发展的软肋。”中国核电的软肋就是核心技术。王炳华认为,从核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看,我国很快将跻身核电大国行列。然而,我国核电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在第三代核电的基础上做大做强,抢占这轮核电发展的制高点,是我国发展核电的正确选择。”
从第一朵蘑菇云在新中国升腾而起,从我国核工业由军转民重点发展核电,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核电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如今,全国核电装机容量907.82万千瓦,运行机组11台;根据国家能源局前阶段透露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调整目标,预计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有望超过7500万千瓦。
中国的核电建设,正从星星点点渐成规模发展之势。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作为核电大国、核电强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来源:国际电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