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塔吊高耸、焊花四溅;工人们手握钢钎、抡着大锤,挖土机、运输车隆隆作业……征集到的1000多张老照片中,一组反映秦山核电起步的黑白老照片十分抢眼,这是由核工业部建工局二二建设公司第二工程公司的倪祥科选送的。昨天,这位秦山核电开拓者向记者娓娓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那段劈山开路的激情岁月。
这里曾是一片荒凉滩涂
如今走进秦山核电基地,映入眼帘的是庞大的核电机组、现代化的办公楼、赏心悦目的绿化,你可曾知道,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
1983年6月1日,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30万千瓦核电站在秦山破土动工,打响“三通一平”第一仗。倪祥科所在的核工业部建工局二二建设公司第二工程公司,成为秦山核电站土建阶段的主要施工力量。
“我们公司当时从四川陆续调来了1000多人,这里还是一片荒凉滩涂,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有着绵延十多公里的金色沙滩。”倪祥科作为公司第二批秦山核电建设者,1983年11月开赴秦山,担当起秦山核电建设的排头兵。
1984年6月1日,负挖开始动工。1985年3月8日,核岛底板开始了钢筋绑扎。1985年3月,反应堆底板开始浇灌第一罐混凝土。当时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全靠人工作业,混凝土是人工一铲铲搅拌,用两轮小推车一车车运送的。绑钢筋时没有塔吊,长数十米、50多公斤重的钢筋,全部由人工搬运,肩膀肿成了“馒头”,手腕磨出了血,大伙儿还是照样卖力地干。
从挖山填海到核岛、常规岛建设,以及全部厂房建设,艰辛付出换来了骄人战绩:提前48天完成百万土石方开挖,提前8天完成核岛底板施工。一座宏伟的核电站矗立在青山大海之间。
这里留下了
秦山开拓者的血和汗
刚到秦山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没有住房,没有足够的淡水和生活用电,可以说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住房,部分职工就借住在工地附近部队留下的营房里,住不下的人自己就地搭个简易房。夏天闷出一身痱子,蚊虫还不时从手指宽的缝隙中闯进来骚扰;冬天,又透又薄的竹席根本抵挡不了刺骨寒风,睡到天亮缩成一团。
“我们在工地上开工时,四周都是隆隆的爆破声,运输车、挖土机轰轰作响。夏天顶着高温,大伙儿都赤着膊,头上裹着湿毛巾,但长时间在烈日下工作,皮肤上晒出了泡。冬天,呼呼海风吹得讲话都哆嗦,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欣赏周围的风景。”当时在工地做木工的倪祥科感受深刻。
为了抢进度,大伙儿根本没有时间打理私事。胡子一大把,头发长得及肩,这在工地上很常见。长时间重体力、超负荷工作,站着都能睡着。大部分职工的家人还在老家,可为了抢进度,就连一年唯一的一次探亲假,很多职工还是放弃了。
“每天上班看着建成的秦山核电,我感到十分自豪,我马上又要去海南投入新的核电建设工程,我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更会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新的历史。”倪祥科高兴地说。
来源: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